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正深刻改变着财税行业的运行逻辑与人才需求结构。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财税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财税课程的知识体系与教学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财税课程,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素养培育模式,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回应行业变革、培养复合型财税人才的关键举措。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是数据驱动与技术赋能,这要求财税人才不仅需掌握专业知识,更需具备数字思维、创新意识与家国情怀。
财税课程思政的创新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经济的发展促使财税学科与信息技术、管理学等学科深度交叉。例如,兰州财经大学 “数字财税” 微专业通过 “应用经济学 + 管理学 + 工学” 三大学科融合,构建了 “数字财政专题”“Python 智能财税数据分析” 等课程体系,将大数据技术与财税理论有机结合。课程思政的创新可进一步强化这种交叉性,如在 “智慧税务” 课程中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引导学生从技术应用层面上升到制度认同层面,提升学科的时代性与综合性。财税行业正经历从 “经验驱动” 到 “数据驱动” 的变革。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 “会计工厂” 产教融合平台,将财务共享、智能财税等新业态纳入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数智化工具应用能力。课程思政的介入可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变革背后的国家战略,如在 “数字税收” 课程中结合 “金税四期” 案例,阐释税收治理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支撑作用,增强学科的实践价值,适应行业数字化转型。
是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数字经济时代的财税人才需具备 “专业 + 技术 + 思政” 的三维素养。兰州财经大学 “数字财税” 微专业通过 “岗课赛证” 融通模式,将 1+X 证书、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财税业务处理、数智化工具应用与管理会计能力。课程思政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伦理,如在 “税收策划” 课程中引入企业合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品格。数字经济要求财税人才具备应对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通过 “学研赛创” 融合模式,将科研训练、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财税政策模拟、数据分析等实践能力。课程思政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财税课程思政的创新素养培育的问题
课程设计层面。首先,融入方式表面化。部分课程存在 “贴标签” 现象,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缺乏内在逻辑关联。例如,某高校在 “税法” 课程中仅在绪论部分简单提及税收的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未在具体税种讲解中深入挖掘思政内涵。这种碎片化融入难以实现 “润物无声” 的育人效果。其次,教学方式传统单一。部分教师仍采用 “满堂灌” 模式,未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例如,某高校 “智能财税” 课程虽引入虚拟仿真平台,但仅用于业务操作训练,未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此外,课程体系还存在缺乏系统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思政设计薄弱,实习实训中忽视职业伦理教育。
教师素养层面。首先,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高,影响财税课程思政的创新素养培育。数字经济要求财税教师兼具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素养。然而,多数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培训,难以将技术工具与思政教育结合。其次,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财税课程思政的创新素养培育。例如,部分教师并未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影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深度;此外,存在教学资源供给与整合不足的问题。就目前财税课程思政建设而言,适应数字经济的财税课程思政资源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税课程思政的创新素养培育。
财税课程思政的创新素养培育的路径
创新课程设计与教学方式。首先,从 “国家治理 - 政策执行 - 公民责任” 三个层面设计课程思政目标。例如,“财政学” 课程聚焦国家治理理念,“税收学” 课程强化政策执行中的法治意识,“税务会计” 课程培养公民纳税责任意识。其次,建立跨课程思政资源库,实现知识点联动。例如,在 “财政支出” 与 “税收筹划” 课程中共同引入 “乡村振兴财政政策” 案例,从资金分配与税收优惠两个维度引导学生理解政策背后的民生情怀。最后,将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例如,在 “智能财税综合实训” 中设置 “企业税务合规风险评估” 项目,要求学生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识别风险,并撰写合规建议书,强化职业道德与责任担当。
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依托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技术构建沉浸式教学载体。设计“数字财税决策沙盘”,模拟地方政府在数字经济产业园中的税收优惠决策,学生需在“短期财政收入”与“长期产业培育”中权衡,培养宏观思维与责任意识。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透明税收”虚拟实验室,让学生通过智能合约模拟税收征管流程,直观理解 “税收法定”原则与技术信任机制的融合。开发“财税大数据舆情分析”实践模块,引导学生从网络舆论中提炼公众对数字经济税收政策的认知偏差,培养辩证思维与社会责任感。建立跨学科资源整合的思政育人生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财税 + 数字技术 + 思政”的交叉资源网络。联合计算机学院开发“数字财税伦理”微课程,解析人工智能在税务稽查中的算法偏见问题,融入“科技伦理” 思政内容。挖掘财税史中的数字技术演进线索,如宋代“四柱清册”与现代会计信息化的传承关系,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修班,提升政治理论素养。例如,内蒙古财经大学通过 “人工智能时代《财政学》学科改革” 培训,引导教师将 “智慧预算”“数字税收治理” 等前沿问题融入教学。开展大数据分析工具(如 Python、SPSS)、虚拟仿真平台操作等培训。例如,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通过 “双师同堂” 模式,邀请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开发 “智能财税” 课程,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与税务局、企业合作建立教师实践基地。例如,某高校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税务审计项目,挖掘 “税收筹划中的合规伦理” 等思政素材,反哺教学。
数字经济时代的财税课程思政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应行业变革的关键举措。通过构建思政融入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素养、整合教学资源,可有效推动财税课程从 “知识传授” 向 “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 的转型。未来,高校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跨学科协同,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为培养 “懂财税、通数据、有情怀” 的新时代财税人才提供坚实支撑,让财税课程成为传播家国情怀、培育创新素养的重要阵地,为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
作者:吕侠,武汉商学院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