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晋中信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以赛教融合创新实践教学 打造数字经济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
作者:行政部 发布时间:2025-04-21 11:37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既懂商业逻辑又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晋中信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通过构建“赛教互通、双线并行”的实践教学模式,给出了创新性答案。依托学校书院制特色平台,该院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联动农林经济管理、互联网金融等六个相关专业,形成了“学科竞赛驱动教学改革、教学案例反哺竞赛提升”的良性循环,探索出一条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的新路径。

书院空间赋能:跨学科团队孕育创新沃土

走进晋中信息学院青藤书院“漫语·几禾里”多功能研讨室,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们正围绕“全国大学生市场调研与分析大赛”的参赛方案展开激烈讨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负责问卷设计,大数据专业学生调试Python爬虫代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农产品价格波动分析——这种跨专业协作场景,已成为该校书院制教学中的常态。

“我们的12大书院不仅是生活社区,更是实践教学的‘创新工场’。”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介绍,依托书院提供的物理空间和跨学科交流机制,学院打破传统专业壁垒,建立了覆盖统计学、大数据应用、商业管理等领域的“学科竞赛工作坊”。每个工作坊配备由3-5名不同专业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学生在二年级即可根据职业规划选择加入,通过“核心赛+辅助赛”的阶梯式培养体系实现能力跃升。

据统计,近四年已有超过400人次学生通过竞赛工作坊借助书院平台获得实践锻炼,累计形成跨专业团队超过100支,参加学校认定的AB类竞赛近50项。无边书院学生工作人员陶钰表示:“在书院备赛时,不同场地入驻着不同专业同学,随时可以一起约场地‘组队攻关’,老师也能及时帮助我们,这里设备齐全,各种功能的活动室都有,生活设施也很完善,这种沉浸式协作体验让我们提前适应了企业项目组的运作模式。”

双线并进:构建“竞赛-教学”闭环生态系统

学院创新设计的“竞赛线+教学线”双轨体系,真正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深度融合。在竞赛线布局上,将30余项国家级赛事科学划分为核心赛与辅助赛两大矩阵:前者聚焦数据采集、清洗、建模等技术硬实力培养,后者侧重商业演示、团队协作等软技能提升,形成“低年级打基础、高年级攻专项”的培养链条。

以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为例,学生从大二开始,按照“市调赛→统计建模→泰迪杯”的路径逐级进阶。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中,由该专业学生主导的“线上学习效果预测”项目,正是基于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4C大赛)实际数据构建,最终斩获山西省一等奖。团队继续打磨作品,年底在经管类实验教学案例大赛学生组中与各大经管类高校本科和研究生团队同场竞技,获得国赛三等奖,同时,指导教师团队也将比赛代码框架转化为《Python程序设计实践》课程案例,并持续优化,使后续年级学生可直接在实验室复现数据分析流程,

教学线则构建了“竞赛经验→教学案例→课程设计”的转化机制。近三年累计开发《数据挖掘实践实验指导手册》《大数据分析应用综合实践项目说明》《机器学习实战案例集》《商业可视化分析手册》等多本校本实验指导手册,其中85%的案例来源于学生参赛成果。在青年教师数据科学与商业分析案例教学竞赛中屡获殊荣的张老师坦言:“指导学生处理竞赛中的异常数据时积累的经验,直接催生了《机器学习》课程的四个典型实验教学情境设计。”

赛教互通:打造师生共成长的创新共同体

学院独创的“赛教互通通道”将师生发展紧密结合。在2024年经管类实验教学案例大赛学生赛中,由教师和学生团队开发的《跨境电商商品分析可视化案例》,正是脱胎于学生参加数字贸易大赛时的技术方案。这种“学生实战-教师提炼-共同打磨-反哺教学”的闭环,使实践教学始终保持行业前沿性。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将两个竞赛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学院教学副院长介绍,通过建立“课程组+竞赛组”双团队机制,已有23位教师实现教学与竞赛指导能力的双向提升。在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数据科学与商业分析案例教学大赛中,由2名教师申报的教学案例分获全国二、三等奖,第三届数智化商业决策创新大赛上由4名不同专业教师联合申报的《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数智化教学体系设计》获得全国二等奖。

这种共生模式同样惠及学生发展。近三届毕业生跟踪数据显示,参与过双线培养的学生平均参加过2个以上的竞赛现场演示,临场能力、自我认知、专业技能树均有显著进步,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2021级学生牛苗村参与的学科竞赛项目,先后经历竞赛打磨、课程迭代、毕业论文深化三个阶段,最终在其简历上留下了闪光印记,顺利获得大厂实习机会;2020级学生李佳楠在大数据分析应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项目实战经历使其在面试中与用人单位业务领域“无缝对接”,顺利获得就业机会。

成果显现:多维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

经过四年探索,该模式已结出丰硕成果:2024年一年,学院学生累计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126项,获奖77项,其中国家级竞赛奖项9项,省级奖项19项,其他级别奖项49;省级一流课程认定1项、建设1项,开发校企合作案例库6个,教师团队获实践类教学竞赛国家级奖项9项,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五步案例转化法”。更值得关注的是,基于竞赛成果转化的《农产品营销实训》《商业数据分析》等实践课程,已辐射至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带动全校实践教学质量提升。

“这种将书院制与赛教融合深度结合的创新,破解了传统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场景单一的困境,为应用型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目前,该模式已逐步推广到其他专业和学院,站在新的起点,学院正着手建设“学科竞赛成果数字化平台”,计划将历年优秀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打造“竞赛经验可沉淀、教学资源可迭代、师生能力共成长”的智慧实践生态。随着数字经济人才培养需求的持续升级,这种深度融合产学研的创新实践体系,将持续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责任编辑:徐明磊 冯蕾
本文为强国号发布的内容。
 
 

地址:新余市仙来东大道479号城北商务广场2号楼4F

电话:0790-6669535

Copyright © 2022 新余市渝水区数字经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1004115号-1赣公网安备 36050202000254号

数字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