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作出部署,强调“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数字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推动数字经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是促进“数实融合”的关键。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亟需聚焦数字经济延伸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资金链赋能创新链,以人才链为基础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以“四链”融合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产业链,形成数字产业的“洼地效应”。当前,人工智能、云计算、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这些新兴产业以高度智能化、创新性、便捷化为突出特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培育和发展数字经济,要聚焦打造数字产业链,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信息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探索和拓展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场景。要加快促进产业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进行数字化重塑,推动传统产业链上下游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要围绕传统产业链与数字产业融合发展,将数字化融入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消费等全过程,优化生产消费新环节、新链条、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智慧零售、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新业态,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智慧社区建设,促进新业态发展。
聚焦创新链,发挥数字经济的“乘数效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深度参与世界经济分工,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近年来,部分西方国家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为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亟需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数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赛道。为破解西方“科技战”“芯片战”等打压,关键要通过构建创新链,打造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切实围绕自主可控这一目标打造创新链,针对国家产业发展所需,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对西方国家断供、封杀的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开展集中攻关。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汽车、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部署创新链,既要聚焦产业链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对技术流程加强数字化改造,推动向设计研发环节延伸,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水平,又要从生产环节向销售环节延伸,包括物流、服务等环节,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市场及商业模式创新。
聚焦资金链,释放金融支持的“杠杆效应”。与传统经济形态不同,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其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实现全要素、全链条、全方位转型升级,形成以数据驱动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数字经济创新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科技创新如何转化为产品,产品如何转化为商品实现市场化等。但数字经济的培育与发展并非朝夕之功,从高端数字人才培养到核心技术攻关,从数字产业培育到高端产业链打造,都渴求长期、稳定的资金。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产业链是基础,创新链是动力,而资金链是保障。在培育和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金融发挥着构建数字经济资金链的独特优势。从国内外数字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数字经济从创新链向产业链延伸,再到孵化出新兴产业,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加强资金链,大力引导和激励金融资本投向创新型企业。加强金融强国建设,优化金融供给端和资金供给结构,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积极发展和完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天使基金等各类基金市场,鼓励差异化和多元化金融服务,强化对数字经济的金融扶持,切实推动数字经济资金链为产业链和创新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聚焦人才链,催生人才集聚的“海潮效应”。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人才链是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基础,加快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具备高水平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宝贵资源。在体制机制上,要支持和鼓励人才加强数字技术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在人才培养制度、评价制度、考核制度等方面不拘一格,通过出台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打造强大的人才链,为培育创新动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就欠发达地区而言,要强化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各项制度和政策,增强对国内外优秀数字人才的吸引力。引导和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甘于坐冷板凳”,大力支持从“从0到1”的原始创新,大胆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同时,要聚焦国家数字产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大力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专业数字技术人才。
(作者分别系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中共广西区委党校研究室副主任)

地址:新余市仙来东大道479号城北商务广场2号楼4F
电话:0790-6669535